好的,我将严格按照您的要求,忠实地保留原文的全部内容和格式,并在每个段落后添加最长、最详细的中文解释,包括对所有公式的详细解释和举例说明。解释段落将使用自增数字的连续编号标题,并正确使用美元符号包裹公式。

十二烷基硫酸钠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SDS)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热力学 Thermodynamics:一项本科生实验室实验

Juan P. Marcolongo 和 Martín Mirenda*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精确与自然科学学院无机、分析与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系,1428,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S) 辅助信息

1. 内容解释

这个部分是文章的标题、作者信息和所属机构。

0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项本科生实验室实验,该实验可对十二烷基硫酸钠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SDS)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 micelles进行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表征。通过电导法 conductometry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临界胶束 micelles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CMC)和胶束 micelles电离度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micellesα\alpha )。在简化的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框架内,该模型假设游离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单体 monomer单分散 monodisperse胶束 micelles之间存在平衡 equilibrium,利用CMC、 α\alpha 及其温度依赖性计算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的摩尔标准自由能 molar standard free energyΔmic Gˉ\Delta_{\text {mic }} \bar{G} )、焓 enthalpyΔmic Hˉ\Delta_{\text {mic }} \bar{H}^{\circ} )和熵 entropyΔmic Sˉ\Delta_{\text {mic }} \bar{S}^{\circ} )。在此基础上,还对结果提出了基于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水合现象 hydration phenomena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讨论。

2. 内容解释

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高度概括,让读者能快速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高年级本科生,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实验室教学,动手学习/操作,水溶液化学 Aqueous Solution Chemistry电导率 Conductivity胶束 micelles有机硫化合物 Organosulfur Compounds热力学 Thermodynamics

3. 内容解释

这部分是文章的关键词列表,用于数据库索引和文献检索,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快速找到这篇文章。

1 引言

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surface active agent)是两亲性 amphiphilic化合物,包含一个疏水“尾部” hydrophobic tail和一个极性(离子 ion或非离子 ion)“头部”。它们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众多商业产品中,如洗涤剂、洗发水和油。尽管胶束 micelles态日益重要,但在大多数普通或实验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教科书中通常被忽视。由于这些系统对化学家来说具有明显的专业相关性,因此将其研究纳入本科教育课程是一个重要领域。

4. 内容解释

引言的第一段旨在介绍研究背景和动机。

众所周知,当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浓度超过一个临界值(通常称为临界胶束 micelles浓度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CMC)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会自发地排列成自组织 self-organized胶束 micelles结构。本刊已提出多项实验,旨在让本科生熟悉胶束 micelles系统¹˒² 以及测定CMC值的实验技术³⁻⁷。然而,这些文章并未在本科水平上处理这些系统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解释。

5. 内容解释

这一段进一步聚焦于研究的具体问题,并回顾了相关领域的已有工作(文献综述)。

在宽浓度范围内进行的离子 ion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溶液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测量可用于确定CMC和胶束 micelles电离度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micelles α\alpha 。该方法依赖于溶液中游离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胶束 micelles排列中分子相关联时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之间的差异。尽管其应用广泛,但文献中存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观察到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数据。一些作者认为构成胶束 micelles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单体 monomer电导率 Conductivity应与溶液中游离单体 monomer电导率 Conductivity相同⁸⁻¹⁰,而另一些作者则认为该电导率 Conductivity应更方便地以斯托克斯定律 Stokes' law表示¹¹。然而,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的CMC是相同的,而 α\alpha 则有明显的差异。

6. 内容解释

这一段详细介绍了本研究选用的实验方法——电导法 conductometry,并指出了该方法在理论处理上存在的一些争议。

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的CMC值可用于胶束 micelles形成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表征。这需要以显式形式评估CMC的温度依赖性,这可以通过使用不同代数表达式拟合实验数据来获得。Kim和Lim¹⁶建议使用 lnCMC=A+BT+C/T\ln \mathrm{CMC}=A+B T+C/T 形式的函数,而非广泛使用的二阶¹²˒¹⁴˒¹⁵ 和三阶多项式表达式⁹,理由是前者没有理论基础。通常,与胶束 micelles系统相关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量计算不考虑 α\alpha 对温度的依赖性¹⁰˒¹⁷,这导致相关热力学 Thermodynamics信息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¹⁸。

7. 内容解释

本段讨论了从实验数据到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潜在问题,即如何处理数据和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由于胶束 micelles系统文献中存在多种方法,以及需要在本科课程中引入新的实验室实验,本文提出了一项简单、可靠且经济的实验,用于提取离子 ion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在水溶液中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相关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信息。当前的实验室实验基于在不同温度下通过测量电导率 Conductivity来确定十二烷基硫酸钠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SDS)的CMC。使用简单的“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该实验涉及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的计算及其基于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水合现象 hydration phenomena等概念的物理解释。

8. 内容解释

这是引言的最后一段,总结了本文的目的和贡献。

2 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

采用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来分析实验数据。该模型假设溶液中游离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与单分散 monodisperse胶束 micelles处于化学平衡 equilibrium** chemical equilibrium状态,每个温度下胶束 micelles均由固定数量 nn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组成。通常,胶束 micelles溶液并非单分散 monodisperse¹⁹˒²⁰;然而,文献中已表明²¹˒²²,这种偏差不会显著影响模型的有效性。为了描述SDS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在无盐水溶液中的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提出了以下平衡 equilibrium**:

n S+(nm)Na+Kmic (SnNanm)mn \mathrm{~S}^{-}+(n-m) \mathrm{Na}^{+} \stackrel{K_{\text {mic }}}{\rightleftharpoons}\left(\mathrm{S}_{n} \mathrm{Na}_{n-m}\right)^{m-}

其中 S\mathrm{S}^{-}Na+\mathrm{Na}^{+}分别代表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 ion** anion和钠离子 ion cation**,胶束 micelles (SnNanm)m\left(\mathrm{S}_{n} \mathrm{Na}_{n-m}\right)^{m-} 是带净电荷 m-m 的部分,包含 nn 个SDS分子和 (nm)(n-m) 个钠离子 ion。相应的单体 monomer-胶束 micelles平衡 equilibrium常数 equilibrium constant KmicK_{\mathrm{mic}} 可表示为

Kmic=[(SnNanm)m][S]n[Na+]nm\begin{equation*} K_{\mathrm{mic}}=\frac{\left[\left(\mathrm{S}_{n} \mathrm{Na}_{n-m}\right)^{m-}\right]}{\left[\mathrm{S}^{-}\right]^{n}\left[\mathrm{Na}^{+}\right]^{n-m}} \tag{1} \end{equation*}

其中方括号表示摩尔浓度 molar concentration。通常,CMC足够低,因此离子 ion活度系数 activity coefficient可以安全地近似为1。

9.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用于分析实验数据的核心理论模型——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

3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计算

胶束 micelles形成的标准自由能 ΔmicGˉ\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可以用 KmicK_{\mathrm{mic}} 表示:

ΔmicGˉ=RTlnKmic\begin{equation*} \Delta_{\mathrm{mic}} \bar{G}^{\circ}=-R T \ln K_{\mathrm{mic}} \tag{2} \end{equation*}

结合方程1和2并除以 nn,我们得到

ΔmicGn=ΔmicGˉ=RTnln[(SnNanm)m]+RTln[ S]+(1α)RTln[Na+]\begin{align*} \frac{\Delta_{\mathrm{mic}} G^{\circ}}{n}=\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 -\frac{R T}{n} \ln \left[\left(S_{n} \mathrm{Na}_{n-m}\right)^{m-}\right]+R T \ln \left[\mathrm{~S}^{-}\right] \\ & +(1-\alpha) R T \ln \left[\mathrm{Na}^{+}\right] \tag{3} \end{align*}

其中 α=m/n\alpha=m/n 是胶束 micelles电离度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micelles。考虑到SDS胶束 micelles通常包含大量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 n>50n>50 ),方程3右侧的第一项相对于其他两项可以忽略不计。此外,当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浓度接近CMC时, [S][Na+]CMC[\mathrm{S}^{-}] \approx [\mathrm{Na}^{+}] \approx \mathrm{CMC}。在这种情况下,方程3可以重写为

ΔmicGˉRT(2α)lnCMC\begin{equation*} \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approx R T(2-\alpha) \ln \mathrm{CMC} \tag{4} \end{equation*}

10.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推导了计算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的核心公式,起点是标准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关系和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

上述表达式可以插入经典的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Gibbs-Helmholtz equation

(ΔG/T)T=ΔHT2\frac{\partial(\Delta G / T)}{\partial T}=\frac{-\Delta H}{T^{2}}

得到胶束 micelles形成的摩尔标准焓 enthalpy** molar standard enthalpy** 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 的以下表达式,

ΔmicHˉRT2[(2α)(lnCMCT)(αT)lnCMC]\begin{equation*} \Delta_{\mathrm{mic}} \bar{H}^{\circ} \approx-R T^{2}\left[(2-\alpha)\left(\frac{\partial \ln \mathrm{CMC}}{\partial T}\right)-\left(\frac{\partial \alpha}{\partial T}\right) \ln \mathrm{CMC}\right] \tag{5} \end{equation*}

最后,胶束 micelles形成的摩尔标准熵 entropy** molar standard entropy** 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ΔmicGˉ=ΔmicHˉTΔmicSˉ\begin{equation*} \Delta_{\mathrm{mic}} \bar{G}^{\circ}=\Delta_{\mathrm{mic}} \bar{H}^{\circ}-T \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tag{6} \end{equation*}

11. 内容解释

这部分接着推导了另外两个重要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焓 enthalpy变(ΔH\Delta H)和熵 entropy变(ΔS\Delta S)。

4 通过电导率 Conductivity测量确定CMC和 α\alpha

胶束 micelles形成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计算所需的CMC和 α\alpha 值可以通过电导法 conductometry获得。Bachofer previously在《本刊》中报道了离子 ion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电导率 Conductivity测量⁴。描述离子 ion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溶液在CMC以下或以上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同的。在CMC以下,SDS分子被认为是完全解离的1:1强电解质 strong electrolyte。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离子 ion摩尔电导率 Conductivity** ionic molar conductivity与浓度无关,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溶液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 κ\kappa 可以计算为

κ=(λS+λNa+)CT=p1CT\begin{equation*} \kappa=\left(\lambda^{S^{-}}+\lambda^{\mathrm{Na}^{+}}\right) C_{\mathrm{T}}=p_{1} C_{\mathrm{T}} \tag{7} \end{equation*}

其中 λS\lambda^{\mathrm{S}-}λNa+\lambda^{\mathrm{Na}+} 分别是十二烷基硫酸根离子 ion** anionNa+\mathrm{Na}^{+}的离子 ion摩尔电导率 Conductivity ionic molar conductivity**(以 mS M1^{-1} cm1^{-1} 表示), CTC_{\mathrm{T}} 是总摩尔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浓度, p1p_1 代表在CMC以下 κ\kappaCTC_{\mathrm{T}} 作线性拟合的斜率 slope

12.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开始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电导率 Conductivity实验数据来具体确定CMC和 α\alpha 这两个关键参数。本段首先描述CMC以下区域的情况。

在CMC以上,游离SDS分子与胶束 micelles结构共存,胶束 micelles结构被认为是弱电解质 weak electrolyte。SDS浓度的增加导致胶束 micelles浓度的增加,而游离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浓度在CMC值附近实际上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SDS溶液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可以表示为

κ=CMC(λS+λNa+)+CTCMCnλmic+(CTCMC)αλNa+\begin{gather*} \kappa=\mathrm{CMC}\left(\lambda^{\mathrm{S}^{-}}+\lambda^{\mathrm{Na}^{+}}\right)+\frac{C_{\mathrm{T}}-\mathrm{CMC}}{n} \lambda^{\mathrm{mic}} \\ +\left(C_{\mathrm{T}}-\mathrm{CMC}\right) \alpha \lambda^{\mathrm{Na}^{+}} \tag{8} \end{gather*}

其中 λmic\lambda^{\mathrm{mic}}胶束 micelles离子 ion电导率 Conductivity(CTCMC)/n(C_{\mathrm{T}}-\mathrm{CMC})/n胶束 micelles摩尔浓度 molar concentration。原则上, λmic\lambda^{\mathrm{mic}} 的值是未知的,但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i)认为 λmic=nαλS\lambda^{\mathrm{mic}}=n\alpha\lambda^{\mathrm{S}-},或(ii)采用斯托克斯定律 Stokes' law,该定律规定球形离子 ion电导率 Conductivity与电荷的平方除以离子 ion半径成正比。使用后一种方法,获得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量与文献报道的 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 值吻合良好。

13. 内容解释

本段描述了CMC以上区域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模型,这是分析中更复杂的部分。

假设胶束 micelles半径与 n1/3n^{1/3} 成比例¹¹, λmic\lambda^{\mathrm{mic}} 可以近似为

λmicm2n1/3λS\begin{equation*} \lambda^{\mathrm{mic}} \approx \frac{m^{2}}{n^{1/3}} \lambda^{\mathrm{S}^{-}} \tag{9} \end{equation*}

斯托克斯定律 Stokes' law近似的范畴内, λmic\lambda^{\mathrm{mic}} 的值可以从 λS\lambda^{\mathrm{S}-} 估计,即单电荷( m=1m=-1 )SDS单体 monomern=1n=1 )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方程8可以重新排列得到

κCMC(λS+λNa+)CTCMC=1nλmic+αλNa+\begin{equation*} \frac{\kappa-\mathrm{CMC}\left(\lambda^{\mathrm{S}^{-}}+\lambda^{\mathrm{Na}^{+}}\right)}{C_{\mathrm{T}}-\mathrm{CMC}}=\frac{1}{n} \lambda^{\mathrm{mic}}+\alpha \lambda^{\mathrm{Na}^{+}} \tag{10} \end{equation*}

将方程7和9代入方程10并重新排列,得到以下表达式

κCMC(λS+λNa+)CTCMC=m2n4/3(p1λNa+)+αλNa+\begin{equation*} \frac{\kappa-\mathrm{CMC}\left(\lambda^{\mathrm{S}^{-}}+\lambda^{\mathrm{Na}^{+}}\right)}{C_{\mathrm{T}}-\mathrm{CMC}}=\frac{m^{2}}{n^{4/3}}\left(p_{1}-\lambda^{\mathrm{Na}^{+}}\right)+\alpha \lambda^{\mathrm{Na}^{+}} \tag{11} \end{equation*}

方程11的左侧表示CMC以上 κ\kappaCTC_{\mathrm{T}} 作线性拟合的斜率 slope p2p_2。考虑到 α=m/n\alpha=m/n 的定义,此方程可以改写为二次方程

n2/3(p1λNa+)α2+λNa+αp2=0\begin{equation*} n^{2/3}\left(p_{1}-\lambda^{\mathrm{Na}^{+}}\right) \alpha^{2}+\lambda^{\mathrm{Na}^{+}} \alpha-p_{2}=0 \tag{12} \end{equation*}

14.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是本文在数学推导上的核心,展示了如何从电导率 Conductivity数据中求解出胶束 micelles电离度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micelles α\alpha

为了从方程12中评估 α\alpha ,需要额外的假设:

(i)首先,允许 nn 随温度变化。Zana及其同事¹³报告的实验数据通过内插和外推法获得了 nn 值: n=72n=72T=284 KT=284 \mathrm{~K} )、 6969T=288 KT=288 \mathrm{~K} )、 6565T=293 KT=293 \mathrm{~K} )、 6262T=298 KT=298 \mathrm{~K} )、 5959T=303 KT=303 \mathrm{~K} )、 5656T=308 KT=308 \mathrm{~K} )、 5454T=313 KT=313 \mathrm{~K} )、 5050T=323 KT=323 \mathrm{~K} )和 4747T=333 KT=333 \mathrm{~K} )(见辅助信息中包含的学生书面说明)。

(ii)其次, λNa+\lambda^{\mathrm{Na}+} 的值近似为无限稀释 infinite dilution溶液中的值 λNa+\lambda_{\infty}{ }^{\mathrm{Na}+} 。Benson和Gordon²³报告的实验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了 λNa+\lambda_{\infty}{ }^{\mathrm{Na}+} 值: 34.734.7T=284 KT=284 \mathrm{~K} )、 39.339.3T=288 KT=288 \mathrm{~K} )、 44.944.9T=293 KT=293 \mathrm{~K} )、 50.650.6T=298 KT=298 \mathrm{~K} )、 56.356.3T=303 KT=303 \mathrm{~K} )、 62.062.0T=308 KT=308 \mathrm{~K} )、 67.767.7T=313 KT=313 \mathrm{~K} )、 79.079.0T=323 KT=323 \mathrm{~K} )和 90.390.3T=333 KT=333 \mathrm{~K} )(见辅助信息中包含的学生书面说明)。

15. 内容解释

这一段提供了求解公式(12)所需的两个关键参数 nnλNa+\lambda^{\mathrm{Na}^{+}} 的具体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一步。

总结:这一段的实际操作意义是,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测量完自己数据的 p1p_1p2p_2 后,需要查阅辅助材料或本文给出的数据表,根据自己的实验温度,通过插值找到对应的 nnλNa+\lambda^{\mathrm{Na}^{+}} 值,然后代入公式(12),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最终得到该温度下的胶束 micelles电离度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micelles α\alpha

5 材料与方法

电泳级SDS由Sigma提供并直接使用。溶液用去离子 ion水(10 MΩ cm)配制,该水先前已在配备0.22 μm孔径滤器的商用Millipore Milli-Q系统(MQ水)中过滤。为了进行电导率 Conductivity测量,配制了五种浓度低于0.20% w/v(0.01、0.05、0.09、0.12和0.18% w/v)和五种浓度高于0.30% w/v(0.30、0.40、0.50、0.60和0.70% w/v)的SDS溶液。

将装有不同浓度SDS溶液的玻璃瓶放入配有Julabo EM恒温器的恒温水槽中。温度调节精度为0.2°C。为了测定溶液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使用了型号为162 A的数字台式电导率 Conductivity仪 conductivity meter。该数字电导率 Conductivity仪 conductivity meter先前已用两种氯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校准 calibration:692 ppm(1413 μS cm⁻¹)和7230 ppm(12.9 mS cm⁻¹),以确定电池常数 cell constant

16. 内容解释

这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所用试剂和仪器,是科学论文中确保实验可重复性的关键部分。

6 危险性

制备SDS固体制剂溶液时必须特别小心,因为它可能引起呼吸道和皮肤过敏反应。本实验没有其他重大危险。

17. 内容解释

这一部分是关于实验安全性的说明,是任何实验指导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7 结果

对SDS溶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电导率 Conductivity测量。在标准实验室实验中获得的结果如图1所示。对于每个温度,随着SDS浓度的变化,观察到电导率 Conductivity的拐点。这些结果与Goddard和Benson观察到的结果高度一致¹⁷。

对每个温度下拐点前后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 linear regression分析。在所有情况下,线性拟合都是准确的,并且在所使用的浓度范围内未观察到显著的非线性偏差。CMC值通过“Williams方法”在每个温度下确定,该方法包括求解相应的线性方程组。另外,也可以采用“Phillips方法”,该方法通过一个倒高斯函数近似电导率 Conductivity-浓度曲线的二阶导数。在该方法中,CMC将与倒高斯函数的最小值重合。然而,Mosquera及其同事²⁴已表明,对于SDS,Phillips方法与Williams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同。表1中所示的结果对应于Williams方法。

18. 内容解释

这部分开始呈现实验的原始数据和初步分析结果。

CMC在25°C下的值为8.2 mM,与使用相同技术获得的文献值⁵˒¹⁷˒²⁵吻合良好。不确定度 Δ(CMC)=±0.1 mM\Delta(\mathrm{CMC})= \pm 0.1 \mathrm{~mM} 是通过对同一组样品进行五次独立测量取平均值计算得出的,与先前报道的值⁴相当。图2显示了 lnCMC\ln \mathrm{CMC} 随温度的变化,在20至25°C之间观察到一个最小值。对于SDS,不同作者通过电导法 conductometry¹⁷、声学法²⁶和紫外-可见光谱法²⁷均报道了类似最小值的存在。图2显示了采用Kim和Lim¹⁶推荐的 lnCMC=A+BT+C/T\ln \mathrm{CMC}=A+B T+C/T 形式的拟合结果。在进行拟合时应特别注意使用绝对温度标度。通过设定 A=30A=-30B=0.0044 K1B=0.0044 \mathrm{~K}^{-1}C=3817 KC=3817 \mathrm{~K} ,获得了 R2=0.9998R^2=0.9998 的拟合。因此,上述方程适用于计算 lnCMC/T\partial \ln \mathrm{CMC}/\partial T

19. 内容解释

这一段聚焦于CMC值及其随温度变化的趋势,这是进行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计算的关键一步。

在每个温度下, α\alpha 通过方程12计算。在整个温度范围内,观察到 α\alpha 随温度呈线性依赖关系,斜率 slope0.0013 K10.0013 \mathrm{~K}^{-1} (数据未显示)。此时,CMC、 α\alpha 及其温度依赖性可直接用于分别使用方程5和6计算 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的 ΔmicGˉ\Delta_{\mathrm{mic}} \bar{G}^{\circ}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结果列于表1中,并描绘在图3中。请注意, ΔmicGˉ(T=298 K)=21.2 kJ mol1\Delta_{\mathrm{mic}} \bar{G}^{\circ}(T=298 \mathrm{~K})=-21.2 \mathrm{~kJ} \mathrm{~mol}^{-1} 的值与Benrraou等人¹³获得的值相同,也接近Aniansson等人¹⁹报道的值( 22.6 kJ mol1-22.6 \mathrm{~kJ} \mathrm{~mol}^{-1} )。 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 值略低于文献中发现的量热值 calorimetric values¹⁴˒²⁸。有趣的是, ΔmicGˉ\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在所有温度下保持负值且相对恒定,证实当浓度达到CMC值时,胶束 micelles形成是自发发生的。此外, ΔmicGˉ\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值的恒定性揭示了在所有温度下 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TΔmicSˉT\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之间的抵消效应。

20. 内容解释

这一段报告了 α\alpha 的计算结果以及最终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计算结果,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表1. 不同温度下SDS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的CMC、 α\alpha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

T/K CMC/mM α\alpha ΔmicGˉ/(kJmol1)\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left(\mathrm{kJ} \mathrm{mol}^{-1}\right) ΔmicHˉ/(kJmol1)\Delta_{\mathrm{mic}} \bar{H}^{\circ} /\left(\mathrm{kJ} \mathrm{mol}^{-1}\right) ΔmicSˉ/(JK1 mol1)\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left(\mathrm{J} \mathrm{K}^{-1} \mathrm{~mol}^{-1}\right)
284 8.4 0.19 -20.4 -0.6 70
288 8.2 0.20 -20.7 -2.1 65
293 8.0 0.21 -21.1 -4.1 58
298 8.2 0.22 -21.2 -6.2 50
303 8.2 0.22 -21.6 -8.3 44
308 8.4 0.23 -21.7 -10.3 37
313 8.7 0.24 -21.8 -12.5 30
323 9.2 0.25 -22.1 -16.7 17
333 9.2 0.26 -22.3 -21.0 4

21. 内容解释

这张表格是本文核心数据的汇总,直观地展示了实验测量值和最终计算出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表格总结:这张表格清晰地展示了SDS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全貌。它不仅给出了最终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函数值,还保留了中间的关键实验数据(CMC和α\alpha),让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实验到结论的整个逻辑链条。这些数据是后续进行物理化学 Physical Chemistry讨论的基础。

img

图1. 在11°C (•)、15°C (◊)、20°C (△)、25°C (▲)、30°C (●)、35°C (○)、40°C (□)、50°C (■) 和60°C (×) 下记录的电导率 Conductivity ( κ\kappa ) 随SDS浓度的变化。

22. 内容解释

这张图是本文最原始的实验数据图,展示了电导法 conductometry测定CMC的原理和结果。

img 图2. SDS的 lnCMC\ln \mathrm{CMC} 随温度的变化。实线表示 lnCMC=A+BT+C/T\ln \mathrm{CMC}=A+B T+C/T 形式的函数。误差棒是根据对同一组样品进行五次独立测量取平均值计算得出的。

23. 内容解释

这张图展示了从图1中提取出的CMC值是如何随温度变化的,是进行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分析的关键中间步骤。

图3. 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 ΔmicGˉ\Delta_{\mathrm{mic}} \bar{G}^{\circ}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TΔmicSˉT\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随温度的变化。

24. 内容解释

这张图是本文最重要的结果图,它将最终计算出的三个核心热力学 Thermodynamics参数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出来。

8 讨论

从这些实验中获得的热力学 Thermodynamics信息可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原始数据进行批判性评估的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实验室教师可能会提出几个相关问题:

25. 内容解释

这部分是论文的讨论部分,旨在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的物理解释,并将其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为接下来的段落设定了讨论的框架,使得解释更有针对性。

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可能回答,可以考虑以下物理论点。与溶液中的单体 monomer状状态相比,聚集成胶束 micelles状态的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表现出更有序的结构。因此,人们可能会倾向于得出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应该涉及系统熵 entropy减少的结论。然而,这种推理与实验证据不符,实验证据表明在低温下 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为正。这种表面上的悖论可以通过考虑仅凭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自由度 degrees of freedom不能提供完整图像,并且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结构的重组涉及伴随的溶剂结构变化来解释。事实上,围绕胶束 micelles的水分子与溶剂化单个SDS单体 monomer的水分子相比,其组织程度较低。这种效应会导致一个正的熵 entropy贡献,该贡献超过了由于SDS自由度 degrees of freedom损失而引起的熵 entropy减少。

26. 内容解释

这一段详细解答了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的熵 entropy变是正的,引入了著名的疏水效应 hydrophobic effect** (hydrophobic effect)**。

随着温度升高,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分子的溶剂化结构预计会逐渐减弱。Evans和Wightman¹⁸表明,对于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剂化效应在高于116°C的温度下变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当温度升高时,由于水分子在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中的贡献减少,预计 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会下降。

27. 内容解释

这一段解答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 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ΔmicHˉ\Delta_{\mathrm{mic}} \bar{H}^{\circ}ΔmicSˉ\Delta_{\mathrm{mic}} \bar{S}^{\circ} 随温度显示出大的线性变化。然而,这些变化相互抵消,导致 ΔmicGˉ\Delta_{\mathrm{mic}} \bar{G}^{\circ} 的值在整个研究温度范围内几乎不变。这种现象在文献中被称为“补偿现象”。从这个热力学 Thermodynamics观点来看,SDS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在低温下被认为是熵 entropy驱动过程 entropy-driven process,在高温下被认为是焓 enthalpy驱动过程 enthalpy-driven process

28. 内容解释

这一段解答了第三个问题,即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的驱动力是什么,并总结了焓 enthalpy-熵 entropy补偿现象。

9 结论

我们提出了一项新的实验室实验,通过胶束 micelles系统引入基本热力学 Thermodynamics概念。数据的合理化可以置于“闭合缔合模型 closed association model”的框架内,该模型建立了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单体 monomer胶束 micelles状态之间的平衡 equilibrium。我们已经表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的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溶液电导率 Conductivity测量是评估理论方法中两个关键要素——CMC和胶束 micelles电离度 degree of ionization of the micelles α\alpha ——的便捷途径。该实验技术代表了一种无害、简单、稳健且可重现的实验室实验,可以在本科生实验室课程中进行。对描述胶束 micelles化 micellization过程的不同热力学 Thermodynamics量的温度趋势的简单考虑,可用于进行有趣的讨论,以合理化控制溶液中这种聚集过程的基本机制。

29. 内容解释

这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